石藝·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 -

石藝·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

中國石頭文化,歷史悠久。人類的歷史載冊,於石密不可分。文明,從石器時代開始,從生活用品到藝術品,宅院石到室內擺件石,以及個人手玩石,形狀各異的奇石到破譯歷史的化石,天外來客之隕石等等。

      與經典歐洲著名石建築不同,東方的建築多為木建築,而其手工石雕則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古代石刻是古人有意識的對岩石進行賦予意義的刻畫。具體指刻著文字、畫圖的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碑碣等石製品或石壁,主要包括石碑、畫像石、摩崖石刻和岩畫。古代石刻十分珍貴,種類繁多,這類石刻也成為古代歷史的重要載體之一。

      把人類史前歷史劃分為石器時期是有依據的。石頭作為人類主要的工具的時間從距今100萬年開始,一直延續到距今4000年前。也許從人類誕生起,石頭就成為了我們最珍惜的資源之一。

      如今伴隨著銅礦石和各種金屬的發現,更加鋒利和堅固耐用的金屬器開始載入歷史,而石器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產鏈,但有趣的是,人們對石頭的興趣卻與日俱增,石頭開始成為我們藝術創作的對象。

      這次記者帶你們來到是一家民間石雕博物館,沿著溫州市區萬象城南側的一條路進去,在溫瑞塘河畔,博物館赫然佇立在河畔邊。     

      這家博物館它的特別之處在於,是以“石刻”為主題,展出唐宋以來不同年代的各種石刻。這原本冰冷的石頭,被能工巧匠賦予了溫度,成為千姿百態的石刻藝術。

      為了建這家博物館,館長“青燈先生”張金成歷時13年,深入溫州200多個村落,收集精品石刻與建築石材。

      據工作人員了解到,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是溫瑞塘河沿線民辦專題博物館群首個開放的博物館。博物館採用一百多個村落收集的古老石頭作為建設資料,整館由義大利設計師丹尼爾設計。是一家集石刻造像、藏品收藏和交流傳播為一體的非國有專題博物館,其展出的石刻精品上溯唐五代,下至清代,大體包括佛像石刻、碑文石刻、建築石刻等三大類。

      博物館從開工到開放,歷時3年竣工,耗時約15000小時雕琢,工程繁複浩大,二十多位來自泰順縣、文成縣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老工匠,用祖傳的工藝一磚一瓦,打造了這座手工博物館。整個博物館呈山字形,館內整體燈光為暗調,由於整館都是由青磚石砌成的牆面,進去以後迎面便可感受到一股清涼,一種莊嚴肅靜的氛圍會立刻纏裹你,讓我們可以沉下心仔細鑑賞每一塊古石雕。

      在這裏你可以看見唐五代飛天人物塔件、五代後樑阿育王塔件、宋朝的古樸石雕、明時的條石橋面、明代靈芝供器、清代的“且園”石匾、清代日晷、清代旗杆石……其件件石刻精品,讓我們對古人高超的技藝歎為觀止!

      記者採訪到在此做義工的志願者阿姨,通過了解得知這座博物館成立的原由,原來館長名叫張金成,人們喜歡稱呼他為青石先生,他從前是一位年輕有為的企業家,財力雄厚,他衷於對古樸小鎮的熱愛,對石刻的熱愛。就在這幾年溫州城貌大改造,因此許多農村老舊的房子都要被拆除,溫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依山傍的城市,故此在以前的老房子多半都是青石磚築成,甚至有些村落存有一些古石雕,從十幾輩前就已經在了,歷經斑駁,記錄了幾個世紀興衰,對於這些沒有人關心,愛護,甚至都不了解的老房子,古石雕,青石先生就通過協談,通通在拆後收藏起來,但是積累的越來越越多以後,這些名間古文物已經多到沒有地方可以繼續存放,故此才有了如今這座完全免費向市民開放的博物館。

      館內的每一磚每一瓦,都來自溫州不同的古舊村落,我們可以清晰感受到每一寸的觸摸,都承載著幾時代人的經歷,人也許不在了,但是歷史是有記憶的。

      在這個“娛樂至上”的年代,年輕的我們真的很需要走進博物館花時間聽聽那個年代的故事。

                                                             CCNEWS 薛杰克溫州報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